第(1/3)页 变法司内。 范仲淹、富弼、苏良等人从午后一直讨论到黄昏,依旧没能想出解决恩荫官过剩的良策。 王安石主张废除恩荫之策,官员选任,一视同仁。 富弼认为子继父功,乃是皇恩浩荡之举,一旦断绝,必然会引起全朝官员反对,绝不可莽撞地一刀切。 他建议逐渐降低荫封恩赏的力度,缓缓图之,至少用五年的时间,来裁减不宜为官的恩荫子弟。 将伤害降到最低。 王安石之策过快过狠,富弼之策太柔太慢,众人都在思考着中间之策。 片刻后,范仲淹开口了。 “不如,对恩荫官再次进行铨试吧!” 听到此话。 众人忍不住都笑了。 范仲淹对庆历新政时的策令仍有执念。 庆历新政时。 范仲淹为限制恩荫官的数量,便提出了铨试之策。 所谓铨试,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恩荫官铨试。 考试内容也是策论、诗赋、律义、经文之类。 不过,考试的要求较为简单。 策论、诗赋只要言词顺畅即可,律义、经文,能答对一半题目,就有资格担任职官。 这种约束,只是降低了恩荫官的一点点特权。 但仍遭到了许多官员的反对。 随着庆历新政失败,铨试的要求再次降低。 荫补京朝官者可免铨试。 其他荫补选人若屡试不中,只要年满四十岁,亦能授官。 从此要求便能看出,大多数恩荫官是什么水准。 莫说让他们勤政为民。 不成为祸害,便算对得上祖宗蒙荫了。 为防止恩荫官泛滥成灾、身居高位,朝廷提高了恩荫官的升职年限。 依照当下的磨勘制度。 进士出身的官员三年有一次升职机会,而恩荫官要四年才能升职一次。 但此举并不能使得恩荫官们上进。 因为许多恩荫官根本不求升迁。 他们得了官职,便开始摆烂,对自己的要求已然降低到:不犯错就行。 可以参考五六年前的曹佾。 作为武官,他武艺稀疏平常,根本难求军功。 放衙后,不是忙着修仙。 就是去勾栏瓦舍吃喝快活,俨然是一个富贵闲人。 即便他这样摆烂。 也已算得上官二代中的佼佼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