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 初次光临县城-《铁肩柔情》


    第(2/3)页

    太叔公二话没说,抽出了五块大洋来,对何晓军说,这次对付土匪,他出了大力,为村里以后的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五块的银元,就当是村里奖给他的奖金。

    何晓军谢谢了太叔公的好意,他正容地说:自己既然已经收了村里的工钱,给村里当教头,那他就有义务对付土匪,所以,他给村做的这些事,是他应该做的,已经在他报酬之内,不用另支奖金。

    太叔公曾听何晓军说过,他的钱与行李都在来这里时“丢失了”,以致身无长物。

    现在,见到了身无分文的何晓军,对送给他的钱财都能不贪,太叔公不由对他的品格更是佩服,同时,也为村里能请到了一个本领高强、尽心尽责、品格高尚的教头而欣喜。

    可能是身强力壮之故吧,何晓军和大牛只用了常人一半的时间,在下午一点多点钟就赶到了县城。

    见离宣判会的时间还早,两人就在县城里闲逛了起来。

    此时的县城,依稀还有何晓军前世时的影子,只是小上许多。

    何晓军他们的家乡在他前世时叫海山市,现在,海山这称呼已经使用,不过只是叫县而已。

    而海山的县城,无论在何晓军的前生今世,一直都沿用着同一个名字,就是宁城。

    此时的县城宁城,论面积,比何晓军前世的市区小多了,只有市区的十分之一大左右。后时代的市区外围,现在不是荒地,就是一些农村。

    在何晓军的前世时,海山市号称中国第一侨乡,那时,海山市在海外的海山籍华侨,比市内的人口还要多,多了近百分之二十,有一百多万。

    海山的华侨史从清朝的中叶开始,一直延续到了何晓军的前世二千零一十年,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那些外出谋生的华侨,传承了华人的传统习惯,就是哪怕在外再苦、再落泊,也一定要回乡把祖居建个漂漂亮亮,于是,海山县就有了随处可见的、像雕楼一样的华侨建筑杰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