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首先是军队,无论是北方的边军,还是东南的水师,缺粮都越来越严重。” 突然一声汽笛声,打断了二人的谈话,战列舰开始加速,高峻山明显感觉到了扑面的海风,他向外眺望,战舰已经远离了海岸,此时的航速已经高达27节。 高峻山叫人把挡风窗关上,然后继续他们的谈话。 “为什么会严重缺粮,这就不得不说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了。”高峻山喝了一口茶后说道,“在张居正启动“一条鞭法”前,明朝的粮食问题已经出现了隐患,所以才有了张居正痛下决心的一条鞭法。张居正通过十年的苦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粮食问题得到暂时的解决,可是,当张居正人亡政息之后,‘一条鞭法’就名存实亡了,这半吊子的‘一条鞭法’给明朝粮食制造了更大的危机。” “危机从何而来?”田瑞龙虚心地求问。 高峻山道:“来自于江南发达的手工业,江南商贸的发展给农民提供了离开土地的机会,大批农民扔下土地进城。那农业赋税呢?” 田瑞龙道:“一条鞭法明确规定可以用白银抵粮食。” 高峻山道:“既然交白银就行了,自然不必种地打粮。农民都不用种粮食了,军队哪来的粮食去打仗?” 事实上,明朝的“一条鞭法”征税,给商人更多赋税的空子,结果是农困而商宽。不堪负担的农民们,必然会扔下土地出去打工。此时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给离开土地的农民们,提供了赚钱的好去。明朝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里的生动记录:“今一甲所存无四五户,则空一里之人,奔走络绎于道路。谁复有种田之人哉。” 高峻山继续说道:“前朝这样的畸形景象,在五谷丰登的年月,粮食还可以维持,一旦遇上天灾爆发,同时还有义军四起与鞑子叩关等考验接踵而来,朱由检再勤政,也逃脱不了覆灭的下场。前朝的覆灭是朝廷漠视农业生产,全国工农业比例失调的结果。” 田瑞龙陷入了沉思。 高峻山为他斟满茶,他独自举杯喝了一口,用总结的语气说道:“前朝的教训是何等刻骨铭心的严重!放弃了农业生产,就有亡国的危险呀!” 田瑞龙终于开口了:“我农部任重道远,一定严格按照山长的指示,把农业各项工作做好。” 高峻山问:“全国粮食收成如何呀?” 有了以上的谈话,田瑞龙不敢在皇上面前吹嘘粮食如何地多的吃不完了,他很谨慎地回答着高峻山的提问:“我国南方和中南半岛的粮食每年都有大丰收,倒是北方各省的粮食年年歉收,现在全靠南方来贴补北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