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量化改革”!-《大富贵人生》


    第(2/3)页

    “你公司和工厂里的人事变动,根据线报以及我们掌握的,相当一部分人来自己经理公司,以及市政调过来的编外人员,但是都有所关联。公司定单主要来自市里的安排,赢利方面保守经营为主,问题也不大。负债方面有点大,主要是主事人不是你,贷款利率,以及用料进货方面,有些弊端,只怕是难免的……”

    坐在那里一边听的贺子龙,一边也在看经要,边听边点头:“嗯,可以理解。以国企结构模式主导,大概也就是这般了……”

    “你们有什么好提议吗……?”合上纪要的贺子龙,认真的看向面前的几个人。

    那几个人相互间看了眼,换另一个人说道:“如果你没有回来,早晚这里会演变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私相结合的,股份制改动,大概过程会是这样的……”

    贺子龙很认真的听着……

    在八九十年代,私企老板和国企老总的界限非常模糊,特别是在以政府为指导的公司和工厂内。

    或许在一般老百姓眼中,那电子工厂和那好大的地皮,全都是贺子龙的私人产物。他已是巨富,但是放在以贷款为代价,政策宽容下的产物。在不少领导们眼,却可能只是把贺子龙当成一个有些股份和自主权的厂长,说难听点,骨子里甚至认为厂里的一切都属于国有资产,也未可知。

    没有谁对谁错,这是一笔因为摸的石头过河,时代产生的糊涂账,习惯成自然。

    就好像在贺子龙的记忆当中,不少家乡的小工厂,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甚至为了安全,挂靠在镇政府,性质由私人作坊转变为社队企业(即乡镇企业)。

    所谓政策年年变,挂靠多半可以闪避一时的政策负面影响,却也会带有巨大的隐患。比如说,因为挂靠和帮扶原因很难说的清楚明白。

    久而久之,之后。

    由于挂靠关系,属于集体所有制,根本没有清晰的股权划分,这是80年代特殊的历史产物。别说那些领导们了,可能连小工厂的老板自己,也变成了半个公务员,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谁。

    大名鼎鼎的科龙和健力宝皆如此,其实美的和格力前期也是如此。

    提到董明珠,我们都知道她对格力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那么,格力公司是属于董明珠一个人的吗?换句话来说,格力是国企还是私企呢?

    国有资本大于50%即国有控股的话,都属于国企,可以说,如果这么说的话,贺子龙现在这个电子工厂也很难定性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