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联想!-《大富贵人生》


    第(2/3)页

    知青的故事已经被年轻一代称为“古”时候的事,有过知青经历的一代人也不寻求任何理解,因为寻求理解是弱者无可奈何地叹息,但是,知青的起源、发展,必定成为史学家们不能不关注的课题。

    -

    知青下乡并不是坏事,只少侠大侠同志在下面那几年,已经洗掉一身戾气,像迎接奇迹般,接到了国防科委计算所的接收令,好不容易回到北京,而此时距离他17岁西进西安,已经过去9年。

    这份对命运的遗憾,以及对掌控命运的渴望,恰恰成为他后续带给联想诸多决策的最大内因。

    八十年代的北京,“下海”开始成为时髦词,中关村经历了一批科研人生的“下海”创业,“两通两海”(信通、四通、京海、科海)的创办人无一例外都是中科院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创富大潮。

    柳大侠自己在后世的自传里也说过,“我是40岁创业的,我常想,如果我再晚一点,我50岁的时候赶上,没准我就不敢创了。”

    天时,地利,人和,时间,成功缺一不可,有些事,真的是要恰到好处才可以。

    新成立的公司,没有技术和核心产品,空有一腔热水的柳大侠也无处施展。好在计算所给这家新公司输送了一位关键人物、业内知名的技术强人:倪大侠!

    他发明的联想汉卡,让联想(当时还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后因联想汉卡大卖而改名“联想”)大赚了一笔,还有联想系列微机,均出自他手!

    而柳大侠的强项也愈发凸显,搞得定银行,卖得出产品,公司管理也愈发成熟。二人堪称强强联播,性格互补!

    这么想想,贺子龙又何尝不是如此,搞的定银行,卖的出产品,在技术方面嘛,好像也真不是啥强项!

    “1994年呀,十年,十年,转折点……”趴在床上看电视的贺子龙,其实眼睛里根本没在看电视。

    这一年,联想在香港上市,这一年,相信再过不久,爆发的技工贸、贸工技之争,让柳倪矛盾开始公开化。表面上看是路线之争,实质也是内部两大力量的权力之争。

    “如果历史不变,倪大侠明年就要从联想给人踢出来,卷铺盖走人了吧……?”贺子龙瞧了下日历,没有人喜欢过河折桥的做法,那怕明知道这种事,肯定双方都有点过错,但贺子龙还是忍不住为弱者多感叹了几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