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辽军逼近(3)-《大宋之光》
第(2/3)页
然而太平盛世和宋朝无缘,糟糕的国防事业和处处挨打的军队导致了个朝代不会成为太平盛世。
宋朝在军事上是个侏儒,用金钱买和平是建国以来的思维定式。
没错,唐太宗李世民也用金钱买过和平;那是玄武门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统率20万大军逼近长安,只有3万守军的大唐只能用金钱来买暂时的和平。
问题是唐太宗用金钱买来暂时的和平后,耻辱成为励精图治向颉利可汗复仇的桥头堡;很快将颉利可汗的大军赶回沙漠收回大片土地,威逼突厥人臣服;颉利可汗的属从阿史那一族也成为唐朝骁勇善战的武将。
宋朝建国300多年,在不知给夷狄使了多少银子;但一直处于被动挨打之中。
究其原因,恐怕就是“皇上士子共治国家”的理念出了问题。
一听皇上和士子共治国家的口号,你还以为北宋王朝已经进入柏拉图的乌托邦时代。
其实不然,北宋王朝是中央集权制的尖峰时期;人和人的等级界限越发的突出和彰显,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没有多大区别。
九品中正制是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北宋则是实行科举制寒士也能通过读书考试进入上品。
这一点是北宋对历史的贡献,但宋朝的恩荫制度和科举制并驾同驱;官人的子孙不通过考试也能做官,大量冗官充斥朝廷要害部门;吃空饷不是捕风捉影,经济繁荣的宋朝丁吃卯粮的现象不断发生。
做官的能恩荫子孙当官,平民百姓子孙只能通过十年寒窗求得一官半职。
全社会形成读书、做官的风气后武人地位直线下降,文人把当兵看成一种耻辱;而荒灾之年招募的难民进入部队后不被待见,揭竿而起的事件不断发生。
成者萧何败者萧何,宋太宗是招募难民的始作俑者,他认为荒年招募难民参军是一举两得的号事情;因之便兵士脸上刺字,兵士从踏进军营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低下。
即便在战场上立了功被提拔为将领也不过是文人的附庸,文人一口唾沫会将武将淹死。
杨将军就是最生动的一个例子,后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杨家戏;那是文人士子为养家鸣冤叫屈。
杨家戏中的杨六郎就是我们这本书中的杨延昭,固守边关几十年只做了一个正五品的官;这次算是碰上郑爽、秦始皇、魏延才是咸鱼翻身直接进入枢密院。
武人长期被文人压制,时不时地奋起反抗;内乱也就随之而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