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台下众人皆动,林士澄忽然出声:“你这说法,太子若心中无度,岂不是可以随意弃人?” “正因太子心中有度,才需辅者能进退、评者能直言。若太子无度,左辅右评之存亡,又有何用?” 贾永清笑出声来:“好个唇枪舌剑,竟真敢这样答。” 朱标面无表情:“你这是在试我?” 程启宣答:“臣是在为殿下正一把镜。臣出言狂妄,是望太子之志更坚,不为权下所扰,不为亲情所蔽,不为名望所欺。” 朱标忽而站起,拱手一礼。 “我受你一礼。”他说。 “程启宣,准入太子内策局,为讲正、为质言、为裁言者。” “谢殿下。”程启宣深拜。 朱瀚站在远观厅中,望着这一幕,缓缓坐下。 东宫深夜,烛火映墙,寂静无声。 程启宣的讲评一役震动京师,不光因其言辞犀利,更因其背后隐隐透出的风向。 东宫,正在发生变化。 谁都知道,程启宣的背后,是王爷朱瀚。 而此时王府内,朱瀚却不在书房,不在案前,而是在练武场。 “呼——哈!” 一声沉喝,长枪舞出一道寒光,朱瀚袍袖翻飞,步稳如钟,身如游龙。 数十招练过,他将枪一顿,枪尾敲地,如山响。 沈镇立于场边,面色微有不安。 “王爷,方才内线送来密报……齐王近日暗中召见了崇文馆旧属数人。” 朱瀚未回头:“他们议了什么?” “暂未明朗。但崇文馆那几人,俱有经世之志,不似平流之辈。” 朱瀚沉默,半晌道:“齐王这人,你怎么看?” 沈镇想了想,答道:“心深藏,不露锋。但……” “但什么?” “但他每次沉默,背后必有谋动。” 朱瀚冷笑:“你若是有齐王的出身,换了你,我看你是否还肯坐着不动。” “王爷意思是——他会动?” 朱瀚转身,将枪抛给沈镇:“他若不动,他就不配坐那位分藩之主。” 沈镇接过枪,双臂微颤。 朱瀚缓缓步出练武场,抬眼望向苍穹:“他若真动,我倒要看看,他第一个想拉谁下水。” “王爷……那太子呢?” 朱瀚停下脚步:“太子自要动,只不过,他这一步,得先让人知,他动得稳,动得正。” “属下明白。” “明白就好。”朱瀚淡淡道,“明日子时,你带几人,去崇文馆旧舍一趟。” “是。” 翌日,东宫讲台尚未开讲,便有风言传至。 “齐王于私府设文议,引旧臣议天下之势。” “崇文馆旧属张冕、钱守忠俱入其座。” 朱标未动声色,捻着案上一枚砚钮,只轻声问道:“崇文馆……如今属谁管?” “按制,是太常寺兼理。” “太常寺如今为谁主?” 贾永清拱手:“柳礼。” “柳礼……” “是齐王的老师。”林士澄语声不急,却带了分寒意。 朱标终于点头,道:“传太常寺,东宫欲招三名新学官,由崇文馆列名。我要看看,那柳礼,会送来谁。” 贾永清一拱手,便欲起身去办,却听朱标又道:“不急。” “殿下是?” “召程启宣入殿。” 片刻后,程启宣步入殿中,未语先拜。 朱标看着他,语气却有些意味不明:“你可曾听过一句话,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程启宣起身,答道:“臣听过。” “那你知如今齐王在做什么?” “借旧名,筑新局。” “那你又该如何应对?” 程启宣道:“以旧策制新局,以新论压旧名。” “如何做?” “以东宫设‘三讲’。” “讲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