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学员没几个人回应,倒是庞大伟几人反应还挺热烈。 陈铭也不在意,刚做组长,有人不服气,或者说不理解很正常,他有的是办法,有的是时间,让他们去服从。 看有些人不回应,陈铭缓了缓,继续道:“今天咱们就正式的从开题,进行开头,之前你们准备的资料可以通通放弃了。” “咱们重新开始针对《合成作战与信息战未来的紧密结合》来准备。” “我的要求只有一点,课题在想象时,大家可以大胆一些,随便假设,但是在记录或者收集素材的时候,要遵守六大原则,也就是前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价值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 “下面,我开始安排每个人的分工任务.” 看着陈铭这个刚来的兵,坐在首位侃侃而谈,苏子涛心中就很不是滋味,感觉对方哪里说的不对,可又抓不住重点。 郁闷的坐在那里。 不过,他又不得不承认,陈铭这样安排,让大家都轻松了很多,同样的课题,同样的工作量,集思广益,怎么也比他们原先各自准备各自的,要好的多。 砺剑七组,有陈铭担任组长,经过几天的安排,很快进入正轨。 开始忙碌。 就算有人一开始不服气,可后面接触过陈铭在体能课上,军事学指挥课上,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再也没人提这事了。 没有隔阂,精诚合作,时间就过得飞快。 时光匆匆。 很快又是半年多的时间过去,砺剑计划被上面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 原本大四指挥系学员早该下基层去体验,魏文博和苏子涛也都毕业了,但由于计划的缘故,他们都被留在学院。 不过,这对于他们后续也没啥影响,科大有规定,非指挥系的学员,本科毕业后,可以直接考研,甚至硕博连读,都没什么限制。 但指挥系的学员,本科毕业后,必须去部队基层呆够三年,然后才能继续考研,在学院期间,没有分配基层,他们在学院的时间,也算是积累基层经验。 并且伴随着新一批大四的成员加入进来,砺剑小组再度扩张,从原来的十个,增加到二十多个。 陈铭更是在这半年的时间内,带领七组连续攻克三大课题难关。 课程也从原来只有一个导师,过渡到现在部队里面的参谋长过来讲课。 而今天,正是七组攻克第四个课题的日子。 文化交流室内。 七组二十多人,正在将最后一点的内容进行完善。 副组长魏文博更是脸上布满了喜悦,拿着记录好的文件,兴冲冲来到陈铭跟前说道:“组长,今天咱们的任务就能完成了。” “导师之前说过,哪个小组完成所有课题,不就可以解散了嘛?” “那我们七组能在二十多个组里,最先完成,是不是预示着我们,要先解散了?” “应该是吧。”陈铭淡然的笑了笑。 完成所有课题,那也代表着他在国防科大所呆的时间,要进入倒计时了。 也许是近几天,也许是明天,就该回部队报道。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