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像宋代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題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 “罢帖经墨义”和“考试重策论”就是宋人不拘于祖宗定制而作出的改变,宋自神宗以策论取士成为定制,少有变动.唐以诗赋取士,使唐代文学以诗赋见称.宋以策论取士,故宋代文学以散文见著,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氏父子等,皆精於散文创作.连及史学亦为之发达,如《新唐书》,《新五代史》,《资治通鉴》以及《纪事本末》等名著,相继出现.中国史学著述之多,体例之宏,以宋为著。 此外,宋初以诗赋取士,後以词赋取士,复立“宏词科”,故宋词亦极为可观。原來“唐诗宋词”都是科举考试逼出來的,萧明觉得颇为可乐!但宋代严防舞弊,学子平民得有进升之机,并且宋以科举取士,造就不少忠国之士,这些人当中如李纲。宗泽等人。 科举考试需要改革,在宋代还未有完全和系统的教育体制下,沿用科举是为国家挑选人才的最快捷方式了,萧明还无意改变,但这考试内容却的确是要改的,经史子集用处不大,诗词歌赋更是无用,但却不会完全废除,但重策论却是不可少的。 其次就是萧明所提倡的杂科,这里面尤以术数为重,俗话说,高等数学无用处,但却是锻炼人路基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对于削减大量儒家经典作为考试題目的作为,很多人也曾反对,萧明却拿王安石的一句话來驳斥他们。 “课试之文章,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用!考它何用?” 既然要动科举这块,就不要束手束脚,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是最佳的!但萧明懂得圆滑处理,能让步的地方自然让步,该增减的地方也一定会增减,儒家经典不可能完全去除,因为现在毕竟还是忠君集权的封建制度,有些底线在未松动之前,萧明也不敢公然触碰的。 整个大宋王朝的科举考试会在国庆大典之后择期举行,由于是秋天,则称为“秋闱”这是惯称,萧明这段时间就在急锣密鼓的忙这些事情,开科取士是彰显皇恩的契机,高宗自然也是全力支持,不过当前还是要以大庆为主。 不过今秋要开榜取士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各乡各县以及各州府的选拔已经开始了,由于时间紧迫,一些当试的举子秀才之流的考生基本上沒有进行“省试”而报请贡院,有的报请官府,义律填入到礼部和是、礼部统一的举子名单之内。 赶在大庆之前就來到京城的举子们和陆陆续续的前來的考生可算是京城的一道风景,加上各地前來观礼的使节和客商大户,京城之内的客栈酒楼顿时人满为患,而借着这中大事前來走生意做小买卖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康京在作为京师的第二年就已经成为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了!人口突破五百万,流动人口不下三四百万人!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商业贸易和工业业已经酒店零售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常住民,城市的扩张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