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从军区会议室出来,陈钧抬手揉揉太阳穴,他也预感到接下来的练兵。 可能会比较难搞了。 难怪之前过来开会的时候,冯旅还有季桐那个老龟蛋,都提醒自己注意点。 总指挥既然在大会上说,要各单位细化内部预案。 那不用想。 这次练兵,怕是真没有剧本了,至少部队开拔这个环节是没有剧本的。 当然了,有一点不要误会啊。 这里说的没有剧本,可不是放任几万人随便乱窜,肆意进攻厮杀。 那更不可能。 演习当中所谓的没有剧本,只是放开一小部分的自主权到单位当中。 可能就是纯属为了锻炼,各单位干部的个人组织能力。 因为一场大规模练兵,真没有剧本的话,压根没有办法组织下去。 这玩意怎么说呢。 别说成规模性的演习了,就是连队的训练,班里的训练都有文本。 剧本如果用专业军语称呼的话,应该叫做演习文书。 往前追溯一下,早期一些军事演习其实不光有剧本,连台词都有。 你敢相信? 演习文书大致就是用来记录演习目的,内容,战术战役背景。 如果牵扯到有对抗的话,还要说清楚对抗内容,对抗方法,对抗伤亡时究竟该怎么判定,判定的详细数据。 以前经常会有人纳闷,这特么打个仗,两边的人都严格按照剧本规定的对抗过程,去搞对抗,这么做有啥意义呢? 其实这种事情,不能拿有没有意义去衡量。 直白一点的讲,指挥打仗那毕竟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啊,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简单。 举个例子说吧。 就一个严格按照剧本走的演习,人数也不多,一百个人相当于一个连队的规模,不搞对抗,完全就是在战术背景下集合行军驻扎。 就这么简单的任务,按照演习剧本走,能够全套闭卷搞下来不出错,不把弟兄们给带到沟里去,已经算是相当优秀了。 可以说古今中外,拥有这样能力的人,都不会占据多数。 至于说为啥会这么难。 那是因为在真实的战术背景之下,几乎可以用到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不但要通晓行动的方法,还得掌握很多知识的基础内容。 从诗词歌赋到天文地理,从煮饭做菜到修桥铺路。 哪怕前边有一条小河,能不能过,都要看看河床,看看流速,看看水温,考虑一下是架桥还是涉水或者说是武装泅渡。 要考虑敌人是否会在渡河途中阻击,河里会不会有其他的潜在危险。 行军途中如果迷路了怎么办,没有星星没有月亮,一团漆黑,指北针还坏了,山里有熊叫唤,士兵被蛇咬了,自己作为指挥官困的要死。 上级还要求两个小时内必须达到,在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处哪个位置的时候,就知道剧本的重要性。 可以说没有剧本,就不可能演化一场战争。 单单凭借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和其他单位的参谋,去编制行动计划作战文书,那根本就不现实。 会出现很多漏洞,失误,完全没办法执行的情况。 剧本的真实作用,就是锻炼部队行动能力,测试部队在接近真实环境下的抗压能力,锻炼部队单兵素质和理解命令的能力。 让部队熟悉行动流程,熟悉野战环境,熟悉兵器火力。 这次军区安排各单位细化内部预案,又叮嘱联勤部,作训部,参谋部全力配合六个合成旅。 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单位全力配合,一个旅几千人,上千辆战车,若是想成功机动至练兵区域。 几乎不可能。 甭说有什么铁路运输,那铁路也不是直接从营门口,通到战场区域的啊。 没有军区的部门配合,光是去铁路时道路封锁,沿途水源,油料等后勤及时补充,人员乘车规划。 以及抵达作战区域后的吃喝拉撒睡,就不是单一的作战部队能够自行解决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