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写完之后又经过仔细修改,方明华准备发表,自然是《延河》杂志。 今天早上吃完早饭,带着四篇散文底稿方明华驱车来到《延河》杂志社。 车停在马路对面,方明华一进杂志社大院,往来的人都笑着招呼。 方明华直接来到三楼敲开挂着社长、主编两个牌子的办公室——这原来是自己办公室的地方,现在是白苗在这里办公。 “明华!” 白苗一看是他进来,赶紧站起来招呼。 “快坐,你这一调走,也不经常过来坐坐,大伙都想念你呢。”白苗边倒茶边埋怨道。 “这不过来了嘛。”方明华笑道。 自从去年辞掉主编职位之后,除了几个关系好的有时候私下联系,他很少来杂志社这边。 没事别过来乱转,免得影响别人的工作。 其实想想,“人走茶凉”这个词并非多么贬义,而是符合实际。 “白苗,我前段时间跟着陆遥到天汉地区转了一圈,写了些散文游记,你看看怎么样?” 方明华说着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沓文稿交给白苗。 “你写散文了?”白苗听了有点惊讶:“你先慢慢喝茶,我看看。” 白苗拿过文稿仔细看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明华,你这是散文?” “怎么?不像?”方明华喝了口茶反问道。 “也不是,我以为你像贾平娃那样,也来一本类似《商州初录》那样的散文,没想到根本不是一回事。” “是不一样,平娃写了《商州初录》,我总不能来个类似的《天汉初录》吧?”方明华开起玩笑来。 “明华,你这篇散文,让我想起金克木、张中行两位老学者的散文,一個写了《燕啄春泥》,另一个写了《负暄琐话》,”白苗说起自己的观点。 “他俩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他们散文之中。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题“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我觉得伱写的这篇手法和他们的很相似。” “你说的对,我是借鉴他们的写作手法,我称之为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这个名字新鲜我打让暮春过来。”说着白苗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 第(1/3)页